规划高效的无尘车间布局需要以工艺流程为核心,结合洁净度控制、人流物流分离、空间利用率优化等原则,确保生产高效、污染风险最小化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关键要点:
工艺分析:确定生产流程(如原料进入→加工→包装→出口),划分关键洁净区域(如核心生产区、辅助区、缓冲区)。
洁净等级:不同区域按需求分级(如核心区ISO 5级,外围ISO 7级),避免过度设计。
行业规范:例如GMP要求“单向流”避免交叉污染,电子行业需防静电。
洁净区:核心生产区(如灌装线、芯片封装区)。
准洁净区:辅助功能间(设备间、物料暂存)。
非洁净区:办公区、外部走廊。
缓冲区:风淋室、气闸室(压差过渡)。
人员动线:更衣→洗手→风淋→洁净区
(单向流动,避免折返)。
示例:医药车间需设置“一更(脱外衣)→二更(穿洁净服)→手消毒→风淋”。
物料动线:传递窗/货淋→消毒→洁净区
,与人员通道完全分离。
关键:高风险物料(如原料)需设置单独净化路径。
直线型:适用于简单流程(如包装线),减少交叉。
U型或环形:节省空间,但需严格控制压差(如电子车间)。
模块化隔离:高污染工序(如粉碎)独立隔间,负压控制。
单向流保护:核心设备(如灌装机)上方设垂直层流罩。
压差梯度:洁净度越高,正压越大(如ISO 5级→+15Pa,ISO 7级→+10Pa)。
回风布局:回风口设在污染源附近(如设备发尘点),优先排走污染物。
设备选型:选用无尘专用设备(如不锈钢台面、无死角设计)。
空间预留:
设备周围留≥80cm维护通道。
天花板预留检修口(过滤器更换)。
管道隐藏:风管、电缆暗敷或采用技术夹层(减少积尘)。
墙面/地面:彩钢板接缝打胶密封,环氧地坪圆弧角上翻50cm。
门窗:闭门器自动关闭,观察窗斜角设计(防结露)。
防静电:地面铺设铜箔导电网(电阻10^4~10^6Ω)。
模拟测试:
用发烟法验证气流方向。
粒子计数器检测动态/静态洁净度。
可扩展性:隔墙采用快装模块化板材,方便后期调整。
医药车间:
严格单向流,人流/物流完全独立。
灭菌区(如VHP)紧邻核心区。
电子车间:
AMC控制区(化学过滤器)靠近工艺设备。
防静电接地贯穿全区域。
动线交叉:物流通道穿越人员更衣区→改用双层传递窗。
压差失效:门频繁开启导致压差波动→增设气闸室。
过度设计:非关键区采用ISO 5级→按实际需求降级。
通过以上步骤,可系统规划出高效、合规的无尘车间布局。建议使用数字化工具(如AutoCAD或BIM)进行模拟,提前优化空间和气流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