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厂防霉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键环节,净化工程公司通过系统化的卫生死角消除术,可有效控制霉菌滋生。以下是一套专业、落地的防霉方案,结合环境控制、清洁管理和技术手段:
高风险区域定位
潮湿区域:排水沟、地漏周边、冷凝水聚集处(如冷库门、管道下方)。
隐蔽结构:设备底座、输送带缝隙、墙面与地面接缝、天花板夹层。
难清洁部位:灌装机内部、包装材料存储区、老旧管道表面。
通风盲区:仓库角落、堆货密集区、回风口背面。
霉菌来源分析
通过环境采样(ATP检测、霉菌培养)确定污染源,如原材料携带、空气交叉污染或设备残留。
空气净化系统
HVAC升级:安装HEPA过滤器(针对霉菌孢子),保持车间正压(≥5Pa),防止外部污染侵入。
湿度控制:相对湿度稳定在50%以下(霉菌生长临界值),使用除湿机或空调系统联动控制。
气流组织优化:采用层流或湍流设计,避免死角滞留(如侧送下回风)。
表面与材料防霉处理
建材选择:环氧树脂自流平地坪(无缝)、304不锈钢设备(易清洁)、防霉涂料(含纳米银离子)。
冷凝水防控:管道保温层加装(避免结露),冷库门配备风幕机。
结构改造
消除缝隙:设备与地面采用圆弧角(R≥30mm),墙面阴角改为弧形。
排水系统改进:U型地漏(防反味)、排水沟坡度≥1.5%(无积水)。
清洁工艺升级
干湿分离清洁:先吸尘后湿洗(避免孢子扩散),使用过氧化氢或季铵盐类防霉消毒剂。
自动化工具:CIP(原位清洗系统)覆盖管道内部,电动刷洗机清理输送带缝隙。
动态监测与维护
物联网传感器:实时监测温湿度、压差,异常报警(如湿度>60%持续10分钟)。
紫外线辅助:夜间使用UV-C灯照射仓库(需确保无人环境)。
SOP强化
每日班后30分钟“深度清洁”(拆卸可移动部件),每周一次霉菌专项检查。
建立卫生死角图谱,标注清洁责任人与频次。
培训重点
霉菌肉眼不可见时的判断方法(如黑斑、霉味)。
纠正错误操作(如高压水枪直接冲洗可能扩散孢子)。
霉菌爆发应对
隔离污染区→臭氧熏蒸(4-6小时)→表面擦拭(70%酒精)→环境复测。
验证方法
第三方环境检测(按GB 14881标准),霉菌孢子数≤100 CFU/m³(洁净区)。
某乳品厂灌装车间通过以下改造实现霉菌零检出:
将普通地漏更换为气封式地漏;
在包装区增加小型除湿机(局部湿度从65%降至45%);
采用荧光标记测试验证清洁效果,死角清洁率从72%提升至98%。
通过系统化的环境控制、结构优化和流程管理,可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厂霉菌滋生条件。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审计,持续改进防霉体系。